精品一区二区AV天堂,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首页,麻豆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不卡

首頁 > 購物 > 正文

全球簡訊:印度,餓慌了

2022-11-14 07:58:29來源:36kr

糧食去哪了?

歷史上,印度一共拿過五次諾貝爾獎。


(相關資料圖)

1913年的文學獎,頒給了泰戈爾,1930年的物理學獎,頒給了拉曼。前者是大文豪,拉曼的成果講起來太復雜,記住這個人很牛就是了。

值得一講的,是另外三位獲獎者。一位是拿了經濟學獎的阿瑪蒂亞·森,一位是2014年拿了和平獎的凱拉什·薩蒂亞爾希,還有一位和平獎得主,人們都叫她特蕾莎修女。

阿瑪蒂亞·森在聯合國當經濟顧問時,起草過《人類發展報告》;凱拉什是“拯救兒童運動”的創建者;特蕾莎修女的事跡不能多寫,很多人看到這個名字,都會眼睛濕潤。

三位獲獎者的一生之業,都是消除饑餓、貧困與痛苦。因為他們,印度一代代的貧困人口,看見了幾縷亮光。

但印度,依然饑餓、貧困難解。

嚴重饑餓?不服!

2022年10月15日,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公布了今年的全球饑餓指數,印度以29.1的得分,在全球121個國家和地區中“勇奪”第107名。

總數121,它排107名,在一個年級里是什么位置,上過學的都懂。

全球饑餓指數,旨在讓盡可能多的人關注、掌握世界各國與區域的饑餓狀況,是反映世界糧食安全狀況最權威數據之一。指數的計算方法,大概是這樣的:

首先從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國際權威機構,進行數據的采集;然后將各國數據中反映營養不良、兒童消瘦率、兒童發育不良率、兒童死亡率四項指標通過公式數值化;最后將四項數值相加,結果采用百分制表示。

跟學??荚嚦煽兿喾?,饑餓指數的分數越低,代表著該國饑餓程度越低。

0分,萬歲,表明沒有兒童挨餓;100分,最慘,說明這個國家所有5歲以下兒童,不是已經饑餓而死,就是嚴重營養不良,正在餓死的路上。

在這個榜單上,印度是個老牌學渣。

在全球饑餓指數排行榜上,印度的表現可以用一句中文概括:西瓜皮擦屁股,越擦越膩乎。

2014年28.2分的低點,是印度拿到的最好成績,此后數值一路上漲。排名也因為數值的上升,開始在90-110名之間反復跳躍。

2007年時,中國排名第47,印度排第94;十三年后,2020年,中國已經名列榜首,得分降低到5以下,印度還是排名第94。

到2022年,印度的107名,終于“創造”了紀錄。

和它毗鄰的尼泊爾,今年排名是81,我們覺得成績肯定糟糕的伊拉克,今年排名66;貝寧、多哥、馬里這幾個著名非洲老少邊窮國家,排名分別是91、92、93;我國東北地區的鄰居排名97。另外,死對頭巴基斯坦排進了前100名,也不知道印度人咽不咽得下這口氣。

比印度更差的,只剩下阿富汗、東帝汶、南蘇丹、布隆迪、海地、也門、索馬里這些選手,不是正在戰火中掙扎,就是剛從戰火中掙扎出來。

指數榜單給印度的整體評價是:鑒于得分自2000年的38.8分一路下降,已經取得了重大進步。

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在學校里,老師對成績不好的同學也會這么鼓勵:雖然還是沒及格,但你已經進步很大了。

一般來說,這位同學會有兩個反應:

1,大概率臉紅、低頭,繼續默默努力;2,惱羞成怒,掀桌大鬧,不是我不行,是題太怪太偏。

印度,恰好屬于后一種小概率人群。

榜單將印度打成嚴重饑餓國家之后,立刻招來印度各方的強烈不滿,印度婦女和兒童發展部第二天就在《印度快報》上,對得分排名發表了義正言辭的回懟。

該部指責全球饑餓指數是在持續“污名化”印度,并質疑指數的統計方法有失偏頗、缺乏科學性,“脫離現實”,并且“故意無視印度政府為保障糧食安全所做的努力”。

“你們知道他有多努力嗎?”對追星粉絲和吃瓜群眾來說,這話是不是挺耳熟的?

印度反駁得理直氣壯:指數的四個統計指標里,有三個都跟兒童相關,所以“統計結果不能客觀的表現社會整體人群的健康狀況”。

但這話細琢磨有個問題——就算有一口吃的,不是也要先緊著孩子嗎?如果連孩子都挨餓,那成年人豈不是……

反駁之余,印度婦女和兒童發展部還強調了自己的努力,“印度正在運行全世界最大的糧食安全項目”。

但指數的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印度仍有16.3%的人口長期營養不良,兒童消瘦率也仍然高達19.3%,為此次榜單所有國家最高。

對于一個“正在運行”的項目,你只能承認它“還在努力”,說它沒啥卵用,肯定是過分了。

印度“惱羞成怒掀桌大鬧”,不是第一次了。今年4月,聯合國衛生組織通過調查,認定印度新冠的實際死亡人數應為400萬,而非其官方統計的52萬。印度政府也是相當不服,先表示了強烈不滿,又質疑WHO的統計方法不科學。

還是一樣的配方,還是一樣的味道。

農業大國?空殼!

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在挨餓,按照樸素的道理,應該是這個國家糧食不夠吃。

但印度偏偏不是,它是全球第二大小麥生產國,是大米、甘蔗、水果、蔬菜、茶葉、養殖魚類的第二大生產國;是世界第一的牛奶,豆類和香料生產國。

在技能分配上,印度的農業屬性,幾乎點到了滿級。

1.4億公頃的農業用地,世界第二;189.17萬平方公里耕地,占世界可耕地面積的10%,世界第一;灌溉面積占農業用地的48.8%,還是世界第一。

所以盡管同樣14億人口,國土面積只有中國三分之一,但印度的耕地面積卻是中國的1.4倍,已占國土總面積的57%的耕地比例,印度的人均耕地面積達到了0.11公頃。相比之下,中國只有0.09公頃。

不僅地大,印度的自然氣候條件,同樣屬于天生的SSS級。

這是個熱帶季風氣候的國家,幾乎全域、全年都是無霜期,大部分國土都可以從事農業。

全年總降雨量約40000億立方米,全國36%的地區年均降雨量高于1500毫米;加上坐擁印度河、恒河、布拉馬普德拉河三大河系,單是一條2700公里長的恒河,流域面積就可以覆蓋106萬平方公里。

比起在沙漠里辛辛苦苦搞滴灌的以色列人,無論靠天吃飯還是搞灌溉工程,印度的條件都好得多。

這造就了印度在2020—2021年間3.03億噸的糧食總產量,位列世界第三,其中稻米產量為1.2億噸,小麥產量1.09億噸,位列世界第二。

這么多糧食,為什么喂不飽印度?

站在莫迪政府的角度,這可能又是一個“我大印度自有國情在此”的故事。

印度的耕地面積總量雖大,但3.35億噸的谷物產量,卻僅為同期中國的54.3%,美國的77%。

2021年,印度水稻畝產只有361斤,中國畝產是948.4斤。2020年,印度小麥的畝產是471斤,而中國達到了766斤。

產出不行,印度政府可以甩鍋的一個重要方向是天災。

印度氣候資源好,年平均降雨量不少,但高中地理知識告訴我們,熱帶季風氣候有個旱雨季的差別,兩種季節的降水量極度不均勻。旱的時候旱死,澇的時候澇死。

今年3月,印度遭遇122年來最高氣溫,降雨量也減到了正常水平的四到三分之一。

4月末,印度大部分地區的最高氣溫,達到了43-46攝氏度。持續的高溫讓河床干裂,也因缺水導致了灌溉難題。

好不容易熬過大旱,進入5月后,接連不斷的暴雨,又化作了洪災。

比如印度農業大省阿薩姆邦,就是個重災區。

早在2020年7月,阿薩姆邦災害管理局公布消息,因洪水泛濫,阿薩姆全邦約24萬公頃農田被淹。今年6月阿薩姆邦、梅加拉亞邦持續降雨,近3000個村莊超過180萬人受災,導致4.3萬公頃農田被淹。

面對季節性降水不均,一般國家正常的解決方案是興修水利,雨季存水旱季用。但印度政府又有話講了:這個辦法印度用不了,因為工業水平差,搞不定大型基礎設施建設。

2019年8月啟用的賈坎德邦大壩,前后花了220億盧比,折合人民幣22億元。這個數放在中國,也就是中型房企一個樓盤的造價,但印度前后干了42年。

結果10小時就漏水了,22小時后,塌了。事后當地政府事故調查小組聲稱,是沒堵住的老鼠洞導致了坍塌。

因為事關老鼠,這個案子,看來只能讓黑貓警長去追查了。

盡管上有國情,下有鼠情,但有一個事實多少有點繞不過去:千災萬難,印度還是種出了3億多噸的糧食。

這個數攤在14億印度人頭上,每人每年可以分到428斤口糧,一天1.17斤,就算全國都是成年男子,橫豎也夠吃了。

所以,雖然國情在此,問題還是沒繞過去:印度的糧食哪去了?

糧食去哪?dollar!

答案:都賣了。

在2020-2021年間,中國糧食總產量為6.69億噸,稻米產量2.11億噸、小麥1.34億噸、玉米2.6億噸。

作為人口差不多的國家,中國糧食總產量相當于印度的兩倍,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依然還進口了1.42億噸糧食,同比增長了27.97%。

但印度卻從2012年開始,連續出口糧食超過1000萬噸,2020年出口量高達1766萬噸。2021年,印度出口小麥400萬噸,大米1300萬噸,占全球總出口量的近1/4。

一邊在忍饑挨餓,一面大肆出口。為什么呢?

由于工業不行,長期的貿易逆差扭轉不過來,印度只能選擇源源不斷地對外出口各種農產品,換回外匯來彌補工業出口量的巨大落差。

以及為了籌集其他領域所需的資金,印度還要采取“以農補差”的方式,用工農業剪刀差,把農業的利潤轉移出來。

套用《讓子彈飛》里黃老爺的總結:把糧食賣到國外,掙得都是dollar。

這么干,印度人民答應嗎?

答案是沒辦法。印度國情決定了,種地的農民,大多數沒有話語權。

印度的社會貧富懸殊、兩極分化,比傳說中萬惡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還要厲害。

在美國,10%的富人掌握了全國70%的財富;而在印度,是1%的富人掌握了全國73%的財富。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2021年全印度仍有9.7%的人口,約1.34億人,每天花不起2美元,常年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這種懸殊的貧富差異,同樣存在于農業。

印度農業是典型的小農經濟,實行土地私有制。政府將土地持有量分成5等,微型(<1公頃),小型(1-2公頃),半中型(2-4公頃),中型(4-10公頃)和大面積(≥10公頃)土地。

從英國手里獨立之后,印度進行了半拉子的土改,但這并沒能改變土地掌握在少數人手里的狀況。以至于21世紀的今天,印度還停留在“萬惡的舊社會”,依舊保留著地主與佃農制度。

1985-1986年的官方調查顯示,1.3%的大地主擁有全國14%的土地,而占總數50%的微、小農戶只擁有1%的土地。無地農占全國人口的35%,且不斷有微、小農戶喪失土地,淪為無地農。2001年全印度有約1.067億無地農,2011年增加到1.443億。

2015-16年的農業普查顯示,1%的大地主擁有全國9%的土地,占總數86%的微、小農戶瓜分了57%的土地。雖然情況有所改善,但財富還是集中在大地主手里。

印度的宏觀政策,也對一般農民不大友好。

印度的糧食收購,一向采取中間商模式。全國農產品市場委員會,不會直接去地里跟農民買糧,需要農民先把糧食賣給中間商,中間商再加價倒給政府。

中間商一般是大地主或富商,他們的另一個身份,其實就是辦了執照的官方買辦。

這些二道販子,不只低買高賣吃差價,還要從賣家農戶手里再抽管理費和傭金。政府怕中間商太黑,壓價太狠,定下了最低糧食收購價保底。即使如此,糧食收購價常常只有市場價的十分之一。

然而,莫迪政府連最后的保障,都不打算留給農民。

維持保底收購價,得政府倒貼錢,可政府也沒錢,于是印度政府一意孤行,大搞農業改革,打算讓農民“各憑本事吃飯”。而這個時候,印度政府又發現了一個好機會:

2021疫情反復,2022俄烏大戰,世界糧食缺口大開,國際糧價成倍上漲。全世界都瘋狂囤糧的時候,莫迪政府宣布:“印度已經準備好向世界提供糧食”。

2021年,印度全年農業及相關產品出口額為502.1億美元。其中,大米(印度香米和非印度香米)出口額約為61.2億美元,出口量獨占全球大米貿易的40%。

其他還包括,水產品出口額61.2億美元;水牛肉,出口25.1億美元;糖,出口27.8億美元;茶葉,出口5.7015億美元;咖啡,出口7.1995億美元。

吃足了甜頭的莫迪,揚言2022年要賣足1000萬噸糧食。然而,2個月不到,又突然反悔,不只封禁了小麥出口,還給大米加了20%的出口稅。

也許是,全球加劇的糧食緊縮給了莫迪危機感,也許是莫迪終于發現,不是每個印度人都能享受到“印度煤王首富”一樣的生活質量。

但還有一種可能,古吉拉特大學政治學專業畢業生莫迪,突然想起了經濟學的供需理論,知道越緊缺,越能把糧食賣個好價錢。

如果是這種可能,那么給印度打上“嚴重饑餓國家”的全球饑餓指數,顯然就太不懂事了。

參考資料

[1]《2022年印度農業發展前景和特點分析,2022年印度農業發展前景和特點分析》

[2]《印度突然限制大米出口 100萬噸船貨滯留港口》中華糧網

[3]《印度糧食供給全球?但2億印度人還餓著肚子》 時代周報

關鍵詞: 耕地面積 糧食安全

責任編輯:hnmd004

少妇人妻无码专用视频| 国内老熟妇乱子伦视频| 无码专区一va亚洲v专区在线| 国产成 人 综合 亚洲网站| 荡乳欲妇在线观看 |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