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熱點:全國碳市場開門一周年:嚴查造假,交易還欠火候 | 焦點分析
文丨邱曉芬
【資料圖】
編輯丨蘇建勛
自2021年7月16日上線至今,“全國碳市場”啟動已滿一周年。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交易量達到了1.94億噸,累計成交額84.9億元——已成為全球覆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管控著全國總量四成的碳排放。
降碳,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始終是一項嚴肅命題。國內的碳市場自然是一場重要且艱巨的嘗試。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效率的提升,但效率狂奔的另一面是,經濟發展和碳排放之間,能否達到微妙的平衡。
號角已經吹響一年,全國碳市場的建立意味著,第一次從國家層面自上而下將溫室氣體的控排任務落到企業,用“配額”和“碳價”的市場化方式,倒逼企業在業務層面探求低碳轉型。
那么,全國碳市場啟動的這一年里,成績單如何?根據生態環境部公布,在2021年履約周期當中,有2162家電力企業被納入考量,市場履約率達到了99.5%以上;碳價也從早期的的48元/噸,爬升到最高的62元/噸。
要搭建一套精密運轉的全國碳市場機制相當復雜,隨著去年履約的進行,一些不足之處也得以暴露,比如數據造假、市場活躍度等問題。
但開弓沒有回頭箭。一個小小的“碳價”,在產業上會掀起許多蝴蝶效應。以歐洲為例,碳市場的高昂的碳價是煤炭退場的最大推動力。由于碳價高額,歐洲的煤電廠發電量不得不快速銳減,并且考慮綠色轉型,改用其他的可再生能源——能源結構變革因此出現。
歐洲的故事模型會在更多區域重演。接下來,全國碳市場還會擴大范圍,納入八大行業管控、增加與其他工具的聯動,比如CCER(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一場低碳變革,正在悄然發生。
配額就像“糧票",市場還不夠活躍
碳市場上的配額就像是“糧票”,代表著企業被允許排放的二氧化碳總量。運行一周年,全國碳市場一大看點在于,如何更大程度提升市場活躍度。
碳市場的交易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大宗協議交易,一種是掛牌協議交易。這兩種交易方式的差別是,掛牌協議交易是通過交易系統提交賣出或買入掛牌申報方式,獲得配額“糧票”;而大宗協議交易是,在企業有大額富余“糧票”的情況下(10噸以上),交易雙方通過交易系統進行交易的方式。
中國碳市場收盤價和交易量趨勢 數據來源:Refintiv
大宗協議交易的數量,是判斷碳市場是否活躍的一項指標。北京理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一份報告顯示,全國碳市場中大宗協議的累計交易量是掛牌協議的五倍,兩者分別為83%和 17%,與國外同類碳市場、國內試點碳市場交易體系相比,全國碳市場總體上是一個活躍度較低的市場。
掛牌協議比例更低,這意味著,第一個履約期中,大多數企業正常獲得的配額糧票相對充足,不需要再去市場上交易就可以輕松實現履約;并且,對于那些有配額富余的企業來說,盡管也有企業靠富裕的配額賺到了一大筆錢,比如此前有消息稱,京能集團2021年通過出售碳排放權獲得了超過4億元收入,但更多的企業其實還是傾向于屯著配額,而不是拿去市場上交易。有行業人士向36氪表示,這背后也有未來配額發放額度可能緊縮、碳價會上漲的考量。
配額發放總量多、屯配額的情況,都使得碳市場整體的活躍度并不高。“給你發5斤糧票,最后年底一看還有4斤沒吃完,配額相對富裕,交易量就少;而即便是有交易,也是我的指標和你的指標之間的對沖,都是咱們自己家的糧票,也就不需要那么多的市場服務。”前述行業人士舉了個生動的例子。
從換手率(也就是配額交易量:發放的配額總量)上也可以這一點,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換手率只在3%左右——比不少區域碳市場還低,而歐洲碳市場的換手率則達到了驚人的400%。
而只有碳市場的活躍度更大了,配額作為一種市場化的工具,這只“看不見的手”對于控排的直接影響才得以真正體現。
另一位行業人士告訴36氪,參考歐洲碳市場,國內的碳市場要提升活躍度,未來可以考慮增加更多的交易種類。運行多年,歐盟碳交易產品多樣化,存在著拍賣、現貨、期權和遠期等不同的交易形式,并且不同的產品也對應了企業不同階段下的需求。
比如,拍賣適用在一級市場,在二級市場則設置了現貨期貨期權等,用于滿足不同需要的碳風險管理;另外,現貨就是實時交割,期貨遠期合同則是在約定的時間交割。歐洲能源公司也會根據自己的不同時間、業務需求,搭配各種各樣的碳金融產品完成排放目標。
前述人士表示,全國碳市場要熱起來,一方面,糧票太多了不行,還要提供更多的產品供給,而CCER未來就是給碳市場提供增值、流量的工具,能夠帶動大量的公眾和市場級別的參與。因此,接下來全國碳會場的一大看點也是,CCER項目何時能夠重啟。
數據質量之外,還有需要改進的
碳市場在運行的第一年,另一項較大的爭議是出現了數據造假問題。
生態環境部此前公布的文件就呈現了不同的數據造假方式,比如“中碳能投”公司就出現了授意指導制作虛假煤樣等弄虛作假問題,“中創碳投”則是出現了核查履職不到位,核查工作走過場問題,“青島希諾新能源”出現核查結論明顯失實問題。
第一個履約周期的造假問題除了有主觀利益驅使導致的原因,還有制度設計與監管能力之間不匹配等客觀原因。碳市場的數據質量公平、真實、合規是碳市場運轉的基石。
一名行業人士告訴36氪,數據已經成為當下目前主管部門最關注的問題,數據造假的后果是,去年各省市發通知,重新把19-20年配額的核發情況重新核算、抽查一遍,“整體進度放慢了”。
在7月13日召開的全國碳市場建設工作會議上,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就表示,下一步要以數據質量管理為重點,加快完善制度機制建設,建立健全碳市場數據質量日常管理機制。
除了從制度層面推進碳市場數據質量的問題,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交易業務部總經理安麗認為,全國碳市場未來在信息披露、能力建設、和地方試點的整合等方面還有一些改進的空間。
首先,全國碳市場從公布核查結果到履約時間,只有兩個月左右,留給企業的履約時間較短——因此在去年的履約期,交易也出現了擁堵現象。去年履約期的最后一個月,12月份單月的成交量和成交額就占了全年比重的近7成。
其次,碳市場處于早期階段,控排企業自身能力建設尚且沒有跟上。比如,在第一個履約周期中,就出現了公司因為缺乏經驗,在履約截止日期前未能買到配額,而導致履約失敗的情況。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說,目前要想獲取全國碳市場基本面信息也較困難,也并不便于企業做決策。
展望未來,安麗向36氪表示,未來碳市場或許可以考慮延長履約交易的時間,并且加強信息披露能力,比如公布履約企業名單等等。
全國碳市場未來與地方碳試點的關系也是行業比較關注的問題。
目前,上海、天津等地區域碳市場試點地區已經運行八、九年,安麗認為,未來全國碳市場也可以研究與已有系統融合,共同培育和發展交易市場;對于那些未被涉及到的地區,她表示,未來可以充分發揮現有的8個全國碳市場能力建設中心作用,提升這些企業的碳市場參與能力。
【end】
責任編輯:hnmd004
- 今熱點:全國碳市場開門一周年:嚴查造假,2022-07-17
- 【世界獨家】河北開展第十六屆高技能人才評2022-07-17
- 天天日報丨118項“全季體育燃動京張”體育2022-07-17
- 全球資訊:“出門忘證”不再愁云南加快推進2022-07-17
- 速訊:如何讀一本書(上):閱讀過程中的八2022-07-17
- 當前熱門:罕見!粉色霞光籠罩南極洲,“藝2022-07-17
- 天天觀察:上海昨日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2022-07-17
- 速遞!梨樹縣開足馬力做好農田排澇工作2022-07-17
- 【聚看點】注意!15批次雪糕樣品抽檢不合格2022-07-17
- 【世界熱聞】句容各地采取措施給茶樹“解渴2022-07-17
- 每日關注!熱熱熱!歐洲多國遭熱浪侵襲2022-07-17
- 天天快看點丨專業救助、海事管理、海上搜救2022-07-17
- 環球百事通!“網格之星”為民辦實事贏得贊2022-07-17
- 重點聚焦!市民遇到保護動物該如何救治?2022-07-17
- 觀熱點:(圖表·漫畫)「數說中國」海關稅2022-07-16
- 環球資訊:重大刑事案件!見到此人立即報警2022-07-16
- 世界熱推薦:吉林市:水稻生長關鍵期,施肥2022-07-16
- 世界快資訊:國家防總辦公室、應急管理部會2022-07-16
- 【全球熱聞】近三成兒童青少年超重或肥胖該2022-07-16
- 當前速遞!緊急提醒!已有多人受傷,有醫院2022-07-16
- 報道:今天你是最亮的星星開化7歲男孩的生2022-07-16
- 今日精選:“桂”客“湘”邀,桂湘夏季文化2022-07-16
- 天天觀速訊丨山東2地紀委監委發布最新通報2022-07-16
- 全球消息!吳店鎮:多措并舉提升村級黨員教2022-07-16
- 全球即時看!烈日迎“烤”省園博園建設者奮2022-07-16
- 動態焦點:國家氣候中心:華北雨季提前開始2022-07-16
- 環球熱門:暑期走進幼兒園霸州交警帶著萌娃2022-07-16
- 低預算高享受,GS4 PLUS 390T 自動 星系版2022-07-16
- 環球快資訊丨馬里首都附近發生襲擊事件致62022-07-16
- 【環球聚看點】開創性成果!我國科學家破解2022-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