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看點:你禿了它賺了,3萬人貢獻10億營收,大麥植發沖刺“植發第二股”
“脫發”越來越成為時下年輕人的一大困擾。
(資料圖片)
不論是外表光鮮亮麗的影視明星、有專門形象管理的英國王子,還是普通的打工人,甚至尚處青春的大學生……脫發煩惱公平地惠顧著各個群體。
今年4月,國家衛健委發布的一組數據顯示,我國有超過2.5億人正飽受脫發的困擾,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脫發,30歲以下占到總數的69.8%,約2億人。
但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普及,這個曾經令人束手無策的頭頂難題,逐漸找到了解決辦法——植發。
植發一詞對于很多人來說并不陌生了,尤其是粉絲眾多的女星楊冪曾在微博開玩笑:“如果你們批評我(頭發),我就去植發”,也無意間推廣了人們對于植發的認知。
在市場需求擴大和植發意向提升的時候,植發行業也在逐漸洗牌。繼雍禾醫療(2279.HK)去年上市之后,近日,大麥植發在港遞交《招股書》,沖刺“植發第二股”。
百億市場仍在擴大
從衛健委的數據可以看到,受脫發困擾的人群基數已經很大。另據“灼識咨詢”報告顯示,這一數字還有擴大的趨勢,中國脫發的患病率越來越高,預計到2026年底升至約3.43億人,約占中國總人口的24.2%。
植發市場也相應地在過去數年快速增長,市場規模由2016年的62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73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22.8%,預計將按復合年增長率22.1%增長,到2026年將達至470億元。
來源:大麥植發《招股書》
此外,近年來,社交媒體平臺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植發供應商可以接觸到的客戶群體,并依托線上平臺的公眾流量,加強了市場教育工作。社交媒體平臺的分享體驗,也一定程度提高植發服務在脫發人群中的滲透率。
看懂研究院研究員龍小鳳認為:“在新媒體社交未出現之前,植發需要依靠街邊、廁所、電梯里的小廣告進行曝光,對年輕群體的觸達效果較差。小紅書、知乎、新氧等新媒體崛起,打通消費者與品牌的閉環,對植發的接受程度提升,渠道變革帶來消費者的教育逐漸加強并兌現。”
《招股書》顯示,植發服務的市場滲透率已由2016年的0.14%上升至2021年的0.25%,并預計于2026年將進一步達0.47%。
偌大的需求下,截至2021年末,中國已有超過100家毛發診療服務供應商。而在這分散的格局中,大麥植發占據了5.2%的市場份額,早一步上市的雍禾醫療為10.5%。
“植發這個賽道方興未艾,行業消費快速增長,行業市場處于增量市場,行業門檻初步建立,行業競爭不是非常激烈,市場處于賣方市場,擁有定價權,行業毛利很高。植發行業在競爭格局尚不激烈的情況下,整體處于藍海市場。”獨立經濟學家、財經評論員王赤坤表示。
3萬人支撐10億收入
大麥植發創始人李興東早在2004年就進入了植發行業。據悉彼時全國專業植發機構很少,于是李興東便萌發了做一名植發醫生的念頭。
《招股書》顯示,大麥植發是中國首家提供集問診及診斷、微針植發、固發養發為一體的毛發診療服務的醫療集團。
2019-2021年,大麥植發的總收入分別為7.47億元、7.64億元及10.21億元,毛利率均超70%。其中,植發手術的占比分別為95.7%、93.1%、79%。
來源:大麥植發《招股書》
植發患者數量則由2019年底約2.38萬人增加至2021年底約3.27萬人。
3萬人支撐10億收入,《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其付費患者就植發服務的平均交易額分別約為3萬元、2.58萬元及2.47萬元。其中,2021年交易額超過5萬元的重要客戶患者比例約8%。
植發并非是一次性工程,2019-2021年,大麥植發的復購率分別為44.8%、41.3%及50.5%,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這或許與其回訪制度有關。據了解,植發手術后,大麥植發會為患者提供長達10年的術后客戶回訪。其中術后20天內,大麥植發至少安排7次客戶回訪;術后20天至一年,通常會為患者安排10次客戶回訪;1至10年,會安排頻率高出每六個月一次的客戶回訪。
超高的回訪率,一方面能跟蹤患者的治療情況,優化治療效果。但另一方面也使大麥植發的客戶反復消費。
擁有穩定長期的客源,總收入也在不斷上升,然而大麥植發的盈利狀況卻并不盡如人意。《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大麥植發凈利潤分別為-1501萬元、6956萬元、6612萬元。
營收超10億元的2021年,凈利潤何以不升反降?
負面評價或成最大“攔路虎”
從財務數據可以發現,2021年,大麥植發雖然收入增加,營銷成本也增長了超1億元。
具體來看,2019-2021年,大麥植發的促銷及營銷相關開支分別為3.72億元、2.73億元以及3.79億元。
來源:大麥植發《招股書》
與之相對的,大麥植發研發開支由2020年的460萬元到2021年的480萬元,不但基數與營銷支出不可同日而語,兩年漲幅也只有4%,還主要是用于建設數字化系統慢病管理的支出。
研發與營銷投入存在巨大反差,同時,大麥植發在市場上口碑頻頻翻車。
據不完全數據統計,近三年來,大麥植發在全國各地的服務機構已經收到超過20起行政處罰。其中有多次是因為發布不當廣告。
如2020年底,大麥微針植發因使用未授予專利權的專利申請和已經終止、無效的專利作廣告的行為涉嫌違反《廣告法》;2021年8月,寧波大麥美容美發因微針植發案例存虛假宣傳等違法行為遭到市場監管處罰等。
黑貓投訴上,也有消費者控訴大麥植發“虛假夸大宣傳誤導欺騙消費者”。有消費者表示:“本人在大麥植發花費27945元植發3200個毛囊單位,術后成活率很低,效果很差。該機構虛假夸大宣傳植發成活率96%以上,要求按照手術簽約書承諾,未達到96%成活率退賠相應手術費。”
來源:黑貓投訴截圖
也有消費者提到類似的問題,表示“在大麥做了一個植發手術,因為該機構宣稱植發成活率可以達到95%。但是經過術后的恢復,植發效果相當差,預測50%都不到。這中間找當時的咨詢醫生微信溝通過,也去面診過,都以各種理由敷衍,比如換季的時候頭發掉得多正常等。最近一次,本院的一個副院長更是解釋稱,機構的植發是很成功的,只不過是患者自身的問題導致的脫發厲害,一頓瞎編之后更是推薦做他們的什么理療,而且又要額外收費。對于患者的補發等一些要求,直接拒之門外,說是還要收費……”
來源:黑貓投訴截圖
但營銷與研發費用懸殊并非是大麥植發的個別現象,2018-2021年,雍禾醫療的營銷和推廣開支分別為4.64億元、6.5億元、7.8億元、10.73億元,占當年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總收入的49.6%、53.1%、47.6%、49.5%。
與營銷費用相比,2018年至2021年,雍禾醫療的研發費用分別為780.7萬元、886.9萬元、1181.5萬元、1416.3萬元。
“植發行業營銷獲客的成本太高了,最終這些又是由患者來承擔。基本上患者所付治療費的一半給了推廣機構,機構用來做獲客營銷。”連鎖產業專家、和弘咨詢總經理文志宏認為,“這個行業的醫生從業人員總體來講還不是太多,還處在比較初期的幾個階段,這樣也反過來會導致行業在治療服務的品質質量上,有些機構可能不是那么規范,治療的質量不太容易把控。”
市場的不規范,注定在未來會有巨大的監管政策風險,二級市場也會有所反饋。2021年12月13日,雍禾醫療頭頂“植發第一股”的光環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截至7月5日,報收9.97港元/股,較發行價15.8港元/股下跌36.9%,總市值52.55億港元(約合45億元)。
關鍵詞: 快速增長
責任編輯:hnmd004
- 熱門看點:你禿了它賺了,3萬人貢獻10億營2022-07-07
- 天天通訊!周杰倫又帶貨,新專輯先行曲沖上2022-07-07
- 每日時訊!上汽與清陶能源簽約聯合研發固態2022-07-07
- 天天最資訊丨IMF總裁:4月以來全球經濟前景2022-07-07
- 熱點聚焦:Rivian二季度生產汽車4401輛,仍2022-07-07
- 全球短訊!融信中國:上半年總合約銷售額約2022-07-07
- 【環球熱聞】上海昨日新增本土確診病例32例2022-07-07
- 【世界新要聞】英國監管機構對亞馬遜展開調2022-07-07
- 環球快消息!李翠葉帶隊在城區進行立法調研2022-07-07
- 全球快看:村黨委書記夫妻被刺一死一傷案:2022-07-07
- 焦點簡訊:揚中成為全國首個“幸福家園”全2022-07-07
- 天天動態:云南出臺方案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2022-07-07
- 每日視點!寧夏出臺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任2022-07-07
- 通訊!依法規范執行權切實解決執行難(金臺2022-07-07
- 天天快消息!民生銀行重慶分行:以客為尊用2022-07-07
- 當前要聞:煤炭板塊逆勢上漲,夏季用電高峰2022-07-07
- 世界最新:調控監管加碼 國家發改委多措并2022-07-07
- 今日熱門!通脹飆升而貨幣政策難緊 歐元對2022-07-07
- 熱消息:絡病研究與創新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2022-07-07
- 【世界時快訊】海南省發改委發布《關于完善2022-07-07
- 頭條焦點:廣電總局:反對以流量為標準選演2022-07-07
- 世界看熱訊:成都:居民將自有住房用于保障2022-07-07
- 世界快報:四川電能替代電價政策:輸配電價2022-07-07
- 天天觀熱點:紅杉中國90億美元募資完成,今2022-07-07
- 天天熱議:突破年設計發電量!青海中控德令2022-07-07
- 快播:專家:后市生豬價格不具備持續大幅上2022-07-07
- 當前觀察:全國碳市場交易價格行情日報【202022-07-07
- 【環球聚看點】7月6日能源要聞:國際油價超2022-07-07
- 環球熱頭條丨光伏裝機規模44.2345GW!國家2022-07-07
- 當前視訊!突破年設計發電量!青海中控德令2022-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