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9月 中國已核增煤炭產能2.2億噸左右增加應急產能約1億噸
日前,國務院印發《扎實穩住經濟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對提高鉀肥進口量、煤炭生產能力、煤炭儲備能力、原油等資源儲備能力都進行了詳細的部署。在一攬子政策措施的指導下,中國糧食能源安全將更加有保障。
鉀肥是重要的農用物資。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1-4月,中國進口氯化鉀數量291.33萬噸,同比減少16.5%。中宇資訊提供的相關數據顯示,1-5月,國內鉀肥的整體自給率在52%左右,半數仍要依靠進口,而當前國內鉀肥港存量僅在190萬噸左右,且呈現持續下滑的態勢。因此,在當前國內進口鉀肥持續短缺的情況下,一攬子政策措施提出積極做好鉀肥進口工作,無疑對市場是一大利好。
據了解,與往年相比,目前國內鉀肥貨源較為緊張,港口貨源多集中于貿易商手中,這也導致了當前國內鉀肥價格整體偏高。中宇資訊分析師蘇文超認為,新政策有望推動鉀肥進口,隨著進口增加、鉀肥現貨資源逐漸充盈,鉀肥市場價格偏高情況將有所緩解。
中國是一個原油對外依存度非常高的國家,2021年的對外依存度高達72.1%。《措施》強調,要加強原油等能源資源儲備能力。對此,金聯創原油高級分析師奚佳蕊認為,提高原油的儲備能力將進一步提高我國的能源安全以及抗風險能力,當國際油價發生劇烈震蕩時,中國可以通過釋放原油儲備來滿足國內的自身需求。
近年來,中國原油資源儲備能力不斷提升。“2021年,中國的原油理論庫存新增了579萬噸,折合新增了4天的凈進口量,至此,中國的理論原油儲備總量(戰略油儲+商業油儲)已經能夠覆蓋121天的凈進口量。”奚佳蕊表示,在一攬子政策措施的指引下,中國原油資源儲備能力還將進一步提高。
釋放煤炭優質產能、提高煤礦生產能力,《措施》對于煤炭供應能力再增強也進行了詳細部署。隨著供給側改革持續進行,新增先進產能不斷替代落后產能,中國原煤產量實現了逐年增長。“隨著國家及地方政府積極推進增產保供,煤炭優質產能持續釋放,2021年國內煤炭產量增長顯著,比2020年增長4.7%,創近年來煤炭產量新高。今年前5個月中國累積生產原煤18.1億噸,同比增長10.4%。”中宇資訊分析師蘇嘉表示。
與此同時,中國煤炭產能也在不斷增長。據蘇嘉介紹,自去年9月,中國已核增煤炭產能2.2億噸左右,并增加應急產能約1億噸,在此基礎上,今年將通過核增產能、擴產、新投產等,增加煤炭產能3億噸。隨著一攬子政策措施的落實,中國煤炭儲備能力還將整體提升。(本報記者劉葉琳)
責任編輯:hnmd004
- 自去年9月 中國已核增煤炭產能2.2億噸左右2022-06-24
- 中國智能制造企業出海先發地已從亞非拉轉向2022-06-24
- 破解外貿新業態發展痛點 跨境人民幣結算“2022-06-24
- 深圳、香港、廣州、東莞等4個港口已邁入億2022-06-24
- 深圳國際海事研究院在鹽田成立 將大踏步發2022-06-24
- 無還本續貸、供應鏈等 深圳龍華區金融驛站2022-06-24
- 快資訊丨1.17億元!中利集團獲海外光伏組件2022-06-24
- 【全球時快訊】硅料硅片擴產持續加碼,光伏2022-06-24
- 今日關注:儲能設備最高1.515元/Wh!中車株2022-06-24
- 全球短訊!最高負荷增幅4.38%!2022年上海2022-06-24
- 每日信息:國際能源網-儲能日報·速覽【6月2022-06-24
- 全球熱資訊!1.17億元!中利集團獲海外光伏2022-06-24
- 全球今頭條!硅料硅片擴產持續加碼,光伏“2022-06-24
- 世界看熱訊:“晉商故里”山西晉中:新能源2022-06-24
- 今日精選:寧德時代CTP3.0麒麟電池來了 對2022-06-24
- 世界熱頭條丨甘肅首個風光儲一體化項目正式2022-06-24
- 深港攜手 共同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2022-06-24
- 險企大量增持和回購 友邦保險連續62天回購2022-06-24
- 港股房地產板塊普漲 天譽置業盤中一度漲逾2022-06-24
- 預計到2026年 “硬防曬”市場規模將達到952022-06-24
- 環球資訊:日照出臺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三年2022-06-24
- 環球消息!非機動車違法行駛公安交警部門依2022-06-24
- 天天熱門:對高考成績有異議可申請復核2022-06-24
- 全球熱資訊!局地40℃,高溫再度加強2022-06-24
- 興業礦業“涉嫌誤導投資者決策” 收深交所2022-06-24
- 君樂寶下出“妙手”棋!新樂臻硬核出擊高端2022-06-24
- 川渝共同建設西部科學城等 推動協同創新全2022-06-24
- 焦點關注:青海:推動以海南戈壁、柴達木沙2022-06-24
- 全球速訊:重磅!碳關稅真的來了,對中國有2022-06-24
- 熱門看點:華電與中石油、中海油簽署戰略 2022-06-24